一、专业建设现状
我校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89人,社会工作专业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及硕士学位的10人。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立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具备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伦理,掌握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掌握社会工作主要方法和技能,并具备从事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和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社会工作本土化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014—2016共有106名毕业生,大多在陕西基层社区、民政、卫生等部门和全国各地各类公益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就业。
2013年5月,受陕西省民政厅委托,我校2014届10名学生在汉中市略阳县和咸阳市长武县承担民政部“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计划”,10名专业学生作为专业人才指导当地开展多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受到当地政府与民众的一致好评。2014年建立了陕西省社科联社会工作科普基地,连年为基层提供各类培训、科普等活动,累计服务10万人次。
二、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开办时间短,缺乏经验,目前还存在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学历、学位教育背景或者接受在职培训总时数200小时以上的专任教师数量尚未达到5人以上);各类科研立项较少(专任教师尚未达到人均获得1项校级及以上科研课题立项);专任教师出版专业著作、教材以及发表专业论文的数量少;专业期刊、专业图书数量不足;学校倾斜性经费和校外支持性经费投入微乎其微等问题。
“十三五”期间,社会工作专业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质量工程为依托,积极培育专业特色,造就专业优势,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实力。在专业建设中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定位是立足地方师范院校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突出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增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与互动、实现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的重点,培养复合型社会工作专门人才;专业特色是强化实践教学,增强社会工作专门人才服务欠发达地区城乡社区的能力;专业发展规划是坚持面向市场、面向西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全面开展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建设和科研建设。
三、专业建设任务
(一)专业定位与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立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教学为主线,努力培养具备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伦理,掌握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掌握社会工作主要方法和技能,并具备从事社会工作实践的能力和结合我国实际创新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能在民政、劳动、工会、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等以及各类公益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从事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工作服务、评估与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9%。35岁及以下的教师5人,36-49岁的教师5人,50岁以上的教师3人。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担任社会工作专业任课教师职称构成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46.2 %,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职称结构分布表
任课教师总数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13
|
1
|
5
|
7
|
百分比
|
46.2 %
|
53.8.5%
|
政管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学历、年龄结构分布合理,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二学历结构分布表
任课教师总数
|
博士
|
硕士
|
本科
|
13
|
1
|
9
|
3
|
百分比
|
7.6%
|
69.2%
|
23.1%
|
表三年龄结构分布表
|
35岁以下
|
36-49
|
50及以上
|
人数
|
5
|
5
|
3
|
所占比例
|
38.5%
|
38.5%
|
23.1%
|
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如下:
A.师资队伍结构:社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9人,本科3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
B.师资的引进与培训:“十三五”期间,拟引进具有社会工作硕士学位或具有社会工作学位教育背景的教师2名;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重点培养2-3名教师成为青年教学骨干。每年派出2-3名教师在国内知名高校培训、进修。
C.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规划表
年度
|
2017
|
2018
|
209
|
2020
|
2021
|
数量
|
|
|
|
1
|
|
名称
|
|
|
|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
|
|
层次
|
|
|
|
校级
|
|
(三)教学资源建设
社会工作专业到2017年7月共有四级本科毕业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自本专业招生以来,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学科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断规范、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落实相关措施,保证教学质量。
依据社会工作教学计划,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伦理,掌握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掌握社会工作主要方法和技能,并具备从事社会工作实践的能力和结合我国实际创新的能力。本专业培养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社会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部门和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涵盖了教育部颁发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所有主要课程,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教育教学实习,能按教学计划开出全部课程,教材建设完善。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教学状态、过程良好,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中能倡导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教学质量高,近三年来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评估优良率为95%以上,优秀率为80%以上,学生满意。
专业建设中的课程及教材建设计划如下:
A.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建设目标及举措:培养方案所列专业课程均有文字形式的教学大纲;每门专业主干课程(10门课程)均配备2名以上主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力争获得1项以上校级(含)以上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表
年度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16
|
建设数量
|
|
1
|
|
1
|
|
|
名称
|
|
|
|
社会工作导论
|
|
|
层次
|
|
|
|
校级
|
|
|
B.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力争5门(含)以上专业课程使用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电子媒体教学、学生参与式教学等方法,1门专业课程采用整合性方法教学。力争获得1项(含)以上校级(含)以上教改立项。
教学改革立项及教学成果规划表
年度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建设数量
|
|
校级1
|
|
1
|
|
名称
|
|
教改立项
|
|
|
|
C.教材建设:继续以选取国家级优秀教材为主,保证优秀教材的选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进行高质量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在自编教材试用的基础上,出版1部自编教材。附教材建设规划表如下:
年度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参编、自编教材数量
|
自编《大学生生命教育》1部
|
(四)培养过程
专业建设中通过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进行质量保障:
课程体系设计确保各类课程模块比例适当;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主干课程开设齐全;特色课程具有创新性。
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广泛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教学,各门课程制做课件,同时运用动画、录像、影碟等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
专业技能建设突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特色,制定有关专业技能训练的计划和标准,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工作的各种技能和方法。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实践教学内容,并单独开设了社会工作教学技能课程。截至目前为止,与咸阳市渭城区、秦都区下辖所有街道办、社区,西安市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中心、西安心连心NGO组织、宝鸡市12355青少年热线、“青春驿站”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宝鸡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宝鸡新兴流浪儿童救助中心、深圳市龙祥社会工作服务站、深圳市盛平儿童成长服务中心、东莞市星扬社会工作服务社等多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保证了专业实习的开展。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工作,我们始终立足当地社会区域,并积极汲取深圳、广州、上海社会工作相对发达地区的经验,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推进专业建设,未来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计划如下:
A.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社会工作专任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意向和能力,安排15名专任教师参与社区服务,力争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对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服务运行产生影响作用。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市内社区、民政部门等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进行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服务能力。聘请有关党政机关、民政部门和社区服务方面的优秀社会工作者就“如何搞好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现状与前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等内容举行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B.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的数量与分布及主要功能: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表
年度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建设数量
|
|
1
|
|
1
|
|
名称
|
|
专业见习
|
|
专业见习
|
|
示范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年度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建设数量
|
|
|
|
1
|
|
名称
|
|
|
|
专业实习
|
|
(五)学生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专业培养中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发展,相关支持机构健全,建立了由院党总支、院行政牵头、院工会、教工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班主任、辅导员组成的学生发展教育体系,学生工作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学生发展队伍以党员教师为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学生工作立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既有和风细雨的思想教育,又有严抓共管的组织体系,各岗位相关职责明确,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较高,无违法现象,申请入党学生47人,占毕业班总人数的100%,毕业班学生正式党员、预备党员17人,占全体学生的36.2%。整体学分良好,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就业率年年都在99%以上。
(六)质量保障
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素质高,组织得力,服务到位,师生对教学管理满意;教学文件完备,制度健全,注重教学常规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育实习均有一套系统的管理细则,教学档案(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完整,执行严格,教学管理手段先进;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评估与监控体系完整,运行良好,教学检查制度化、经常化,学生评教参与率100%;经常组织教改经验交流,及时报道教学信息及成果,学习校内外先进教学经验,渠道畅通,成效显著;考试管理制度健全,组织良好,纪律严明,多次被评为学校优良考风单位。学生在校期间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水平较高,无违法现象,学生申请入党积极,学生党员人数大于20%。近年来,先后有数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陕西省“职业规划”大赛、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校级奖励,或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2010级社会工作专业社团心烛社2012年成为“感动师院”唯一获奖集体。学生体育合格率100%,身体健康,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良好。
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如下:
第一,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团队建设。
第二,培养1-2名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
第三,把集体教学研究制度化。
第四,加强与国内学术机构、政府机关及社会团体的联系,寻求合作与支持。
第五,以课题申报为龙头,提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质量。
(七)专业特色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应用型建设,重点是增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与互动、实现国际化开放式办学,建设专业特色是强化实践教学,增强社会工作专门人才服务欠发达地区城乡社区的能力,培养复合型社会工作专门人才;“是啊三五”期间,应用型的社会工作专业特色总结起来就是建立职业化、特色化、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定位如下:
专业化——建立“教师—社会工作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技能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双基地—专业人士职业化,职业人士专业化)。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中首先要突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社会工作不是一般的助人活动,而是专职人员利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提供的服务和管理活动。
职业化——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理论与技能的基本结合。通过全方位、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结合,以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素养和能力为重点,着力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特色化——协同式学习模式。教育与职业的本身具有对话和互动的特性,此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改变传统的学校教(教师)—学(学生)模式,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互为主体的协同式学习交流过程,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彼此生命相聚却不曾相遇的生命空间。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价值的引导、通过专业方法及专业训练,在实践的人生体验中引导学生逐渐自觉地形成对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认同——诚信,接纳,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专业价值理念,在价值层面上的完成对学生“社工人”人格的塑造。
本土化——回应我校专业方向和本地实践需求。按照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当前本地社会的需求,从有效回应社会问题的实践角度出发,确定我校的社会工作特色为:社区社会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同时,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尝试进行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促进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